首先,对孩子要多表扬肯定,少批评否定。孩子某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,要及时的表示赞赏,就事件本身进行肯定和鼓励。比如在学画画的时候,如果画的好,我会说:“这次画的这条鱼非常象,看上去就象真的在游”;学认字的时候,我发现她自己认识了一个新的字,我就说,“这个字你居然自己认识了,我以前可从来没教过你哦!”;有时候,为了鼓励她,我也会夸张的给小语以赞赏,我故意大声告诉别人,“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,小语会自己洗袜子了!”每次小语得到了这些赞赏的话之后,都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,这些口头的认可和赞赏一点都不比一些贵重的物质奖励差。在得到这些鼓励的话语后,我发现小语在画画、认字或在做其他的一些事情上的兴趣就更高了。
另一方面,如果孩子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,最好不要直接批评否定。最好先肯定优点,承认努力;然后再提出需改进的地方,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。记得一本育儿书上说过,“我们应该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,说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距离和怨恨!”比如将缺点换个说法,某个方面做得很差改为某方面可以做得更好。比如画画的时候,我发现她画得很快,但是线条比较潦草和凌乱。我就说,“小语画画真快,一下子画了这么多;如果可以画的慢一些,这些线就能画得更漂亮些,这样就更好了!”这样说,比直接告诉她,“你的画怎么画得这么乱,画这么快有什么用?”显然孩子更乐意听前者,下次也愿意画的再慢一些,更细致些了。
其次,对感受要宽容、对行为要严格。对感受要宽容,是指要多倾听孩子的感受,允许和鼓励孩子发泄自己内心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情绪,并给予同情和理解。一次上围棋兴趣班的时候,老师看到小语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在说话,就批评了小语。回到家,小语心情很低落,她告诉我其实不是她故意在讲话,而是另外一个小朋友老是抓她的辫子玩,她想和他说不要弄她的辫子。结果受到了老师的批评。对于这件事情,我只是表示了自己的同情和理解,我说,“你当时一定很难过也很气愤。”小语在听了之后,心里的结好像一下子就打开了,刚才的低落心情很快就好了起来,一会就高兴的自己去玩了。
对行为要严格,指的是要先制定一定的纪律然后明确执行。比如,对于吃饭慢的问题,是大多数家长遇到的一个难题。以前,在对待小语吃饭的问题,一般都要经过三部曲:从哄、到逼、然后大人发火、孩子大哭收场。后来我们规定吃晚饭的时间,和在幼儿园里一样,每次吃饭开始时,我会看一下墙上的挂钟,说明现在是几点几分,到什么时间必须吃完,一般是十五分钟内吃完。中间会提醒剩余多少时间,特别是在看到有边吃边玩的现象,就会提醒得更多些:目前是什么时间,距目标时间还有多长时间。针对这一规定,我们还设了明确的奖惩制度,提前完成给予奖励,超时完成给予惩罚。从实施这一规定半年多来的效果看,还是很有成效的,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能按时吃完饭。现在吃饭时再也不会担心一不小心点燃导火索,导致全家心情不好了,倒是多了许多乐趣:比如遇到吃有刺的鱼、或大的肉骨头的时候,小语会主动提出,“妈妈,现在需要暂停时间,等我吃完再计时!”有时候,实在吃不完了,小语也会主动接受惩罚--罚站十分钟,没有任何怨言。总的来说,现在吃饭比以前没有规定时间的时候好了很多。
最后,想说一说关于生气和发火。大人、小孩都是凡人,都免不了会生气、会发火。如果说要让某个人始终保持温文尔雅、对任何事都非常理智、把自己的情绪控制的非常好,这个要求一般人都难以做到。但是如果在自己生气前先给对方一个警告,比如我觉得很生气的时候,会对小语说:“你再这样我要发火了哦!”这样给孩子一个警告也给自己一个缓冲,比直接发火的效果会好很多。一般小语在听了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收敛,有的时候这一句话就免去了一场战争。现在小语也学会了这句话,有时候也会对我这样说,通过这样的表白,我们互相能够先预知对方的心理活动,给后面的处理有着非常好的预防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