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我是个蛮懒散的妈妈,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属于比较顺其自然的那种。不过我对于孩子品德方面是从不放松的,我认为品行是最重要的,习惯也是最重要的,认知方面就寓教于平常的生活中即可,早认识几个字我倒都无所谓。
孩子的缺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经常说。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,听多了,孩子认为这就是他的性格,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那就不是他了。所以,我从来都正面引导孩子不足的地方。比如他姐姐要来家里玩,我会提前说,墨墨很大方的,会把棒棒糖和姐姐一起分享的吧?他就很肯定的回答是的,然后自己先分出一部分来了。因为我记得他很小的时候,奶奶有次直接把糖给姐姐了,他就很生气,然后去抢糖,奶奶就批评他小气。为此我经常跟他讲,有好东西要分享,不管是家人和朋友。慢慢的,他喜欢的零食会经常主动分给家里人或客人吃。孩子的很多“坏毛病”通过你正面的、积极的引导反而会成为他的优点。
哭闹的时候,不要答应他的无理要求。小孩子的哭闹分好几种,有时候是受委屈、受挫折了,有时候纯粹是种情绪的宣泄,有时候是为了达到某种得不到大人同意的目的。第一种要好好的安抚与鼓励,第二种适当安慰二句后就让他自己哭,哭个几分钟后差不多了,就找个事和他一起玩,引开注意力后,一会心情就好了。第三种的话,我基本上在他哭的当下是不会答应的、冷处理。而且态度一定要坚决,因为小孩子都可聪明了,很会察言观色,钻你空子的,一旦看你立场不稳,马上哭的更凶以此来制服你。哭闹的时候,也不用讲大道理,因为他听不进的,待事后,心情好的时候,再批评一下他刚才的行为,再聊聊天,效果会很好。
让他尊重老人、爱护老人。外曾祖母80岁,有点脑梗的毛病,轻微的痴呆,记性很差,经常出了房门就找不到卫生间的门。有时会住在孩子奶奶家,我一直引导孩子要照顾好她。吃饭时让他去叫吃饭,他还会扶着她出来。卫生间找不到,他也会带她去。平常孩子也是TATA 长TATA 短的,叫的老人家可开心了。她说还是你乖啊,我在你表姐家,小姑娘老是赶我回去,把我的鞋子放到门口叫我走哦。我在这里每天开心的来,寿也要长了。孩子听了这话,也会越发的对老人好,这是良性循环。
注重一些智力思维方面的训练。可以买一些左、右脑思维训练的手工书,里面内容是比较丰富。有物品归类、规律变化、情景数学、方位教育、迷宫、找不同等等,还需要贴贴纸、涂颜色、折纸等动手方面的,既动脑又动手。因为颜色鲜艳,内容丰富,孩子会玩的很起劲,不过一定要大人陪着一起做哦,一般玩20-30分钟左右,孩子的注意力就有点不集中了,别强迫他,收摊,等下次再玩。
像个孩子一样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游戏。这个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可以的。侧着爬楼梯,说学螃蟹爬,他马上跟着我一起来,就变成二只螃蟹在爬。讲过小羊过河的故事,我们就假装是二只小羊,根据衣服的颜色,说是什么羊,然后过桥的时候就在桥上假装吵起来了······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,经常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,或是我们假装是二只小鸡,再假装有只老鹰要来捉我们,我们逃来逃去的······就类似的很多别人看来疯疯颠颠的事。在玩的过程中,让他指派我角色,我们再一起想象些情景出来玩。不过,也有很多时候需要让孩子独处,不要去打扰他,让他自己玩,一个鞋盒也可以很开心的玩半天。
很多事情可以让他自己做决定。可培养他的独立人格、时间观念、遵守自己的承诺。比如看多少时间的电视;玩多久的滑滑梯;买什么样的衣服;今天穿哪双鞋;想看哪个动画片;看哪本书;想涂哪个颜色······他自己做的决定,会更容易遵守。我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他:“男子汉,说话要算数哦!”
寓教于生活中。散步时,让他看白云、月亮,让他说说像什么像什么······在家里时,和他比赛找圆形的物品,钟、水桶、盘子、皮球······春天了,让他看小树发芽,小草长嫩叶······吃小饼干时,让他数数吃了几块······乱生气时,就给他讲讲爱生气的小熊的故事。
对于孩子的心理,首先是与孩子相濡以沫的相处,其次是跟着孩子看了很多动画片与绘本,对于孩子的思维模式倒是有了很大一步的理解,也唤起了我一些小时候的记忆。所以与孩子相处,最大的心得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、尊重他并和他沟通。过分的宠爱或是简单的粗暴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是不利的。不但要花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,更重要的是用心的去体会与理解孩子。孩子毕竟是孩子,还是会常耍赖,常常情绪化,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包容。
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什么都不懂,慢慢积累起了一些经验。有些是网络上、书刊上看来的,有些是朋友,同事那听来的,有些是和妈妈们交流来的,有些是向三位老师请教学来的。我在教育他的同时,常发现我也被教育了,也常会反省自己。孩子在不断的成长,飞快!我们也需要即时调整,不断学习与交流,才能做个更好的爸爸或妈妈。